1927年4月18日歌德和艾克曼在一次談話中說: 拿橡樹為例來說,這種樹可以很美。但是需要多少有利的環(huán)境配合在一起,自然才會產生一棵真正美的橡樹呀! 一棵橡樹如果生在密林中,周圍有許多大樹圍繞著,它就總是傾向于朝上長……但是這種樹如果終于把樹頂上升到自由空氣里,它就會不再往上長,開始向四周展開,形成一種樹冠。但是到了這個階段,樹已過了中年,多少年來向上伸展的努力已消粍了它最壯健的氣力。……樹干與樹冠的比例不相稱,還不能使樹顯得美。 如果這棵樹生在清潔潮濕的地方,土壤又太肥沃,只要有合適的空間,它就會過早地在樹干四周長出無數枝杈……它就顯不出挺拔嶙峋、盤根錯節(jié)的姿勢……仍然不美。 最后,如果這棵樹生在高山坡上,土壤瘦,石頭多,它會生出太多的疤癤……根本就枯凋,不能令人感到驚奇。 歌德接著說:沙土地,或夾沙土使橡樹可以向各方面伸出茁壯的根,看來于橡樹最有利。它坐落的地方還應有足夠的空間,使它從各方面受到光線、太陽、雨和風的影響。……它須和風雨搏斗上百年才能長得健壯,在成年時它的姿勢就會令人驚贊了。 (《歌德談話錄》132頁) 歌德這一段敘述,飽含了關于人、事、物、情和景等方方面面的哲理,容量驚人,多少年來被人們從不同角度引用。 飽含哲理的敘述,主要特征是: 第一,將理、情寄寓于敘述的事或現象之中; 第二,引導人透過現象認識本質,感悟出道理; 第三,它不同于夾敘夾議; 第四,它不同于小說中的畫龍點睛式議論,仿佛是溶解了的一杯糖水,看不見糖,但糖確在水中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