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溫經典,啟迪智慧,古詩文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信、理解人生,下面為大家整理了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”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,如果你想了解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”的意思、翻譯是什么?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”出自哪里?可以仔細瀏覽本文,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。![]() 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”是什么意思? 水太清了,魚就無法生存,要求別人太嚴了,就沒有伙伴。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。 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”出自哪里? 此句出自《大戴禮記·子張問入官篇》。全文如下:
《大戴禮記·子張問入官篇》
故君子蒞民,不可以不知民之性,達諸民之情;既知其以生有習,然后民特從命也。故世舉則民親之,政均則民無怨。故君子蒞民,不臨以高,不道以遠,不責民之所不能。今臨之明王之成功,而民嚴而不迎也;道以數年之業,則民疾,疾者辟矣。故古者冕而前旒,所以蔽明也;統絖塞耳,所以弇聰也。故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。故枉而直之,使自得之;優而柔之,使自求之;揆而度之,使自索之;民有小罪,必以其善以赦其過,如死使之生,其善也,是以上下親而不離。故惠者政之始也,政不正則不可教也,不習則民不可使也。
《大戴禮記·子張問入官篇》翻譯 所以,一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,在治理百姓時,不可以不知道百姓的本性,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心理,知道了他們先天的情理和后天的習慣,百姓才能徹底的服從你的政令。所以說,國家治理得好,百姓便愛戴你;政治清明平和,百姓自然沒有怨尤。所以一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,在治理百姓時,理想不可要求太高,目標不可設得太遠,不要責求百姓干能力做不到的事。如果你用古圣先王成功的理想,來要求百姓即時達到,恐怕百姓要敬而遠之,不敢歡迎了。你告訴他們長遠未來的目標,百姓做得痛苦,當他們痛苦時,就要避開了。所以古來帝王的冠冕上,垂掛著一串串的玉,正為著警惕自己,不可看得太明察了;用棉絮塞耳,是為著警惕自己,不可聽得太精細了。所以水太清澈,就沒有魚還能生存下去;人太精明,就沒有人跟你做伙伴了。所以把百姓邪枉的壞事改正過來,使他們自己心安理得;用寬大懷柔的辦法引導百姓,使他們自己能尋求本身的完美;度量百姓的資秉,因材施教,使他們自己能找到前途。百姓偶然犯了小的過錯,必要找出他的好處,來赦免他;如果要判死刑的,想法子讓他活下去,這樣他就會好了。因此,上下就能打成一片,融成一體,而不相離了。所以仁惠是施政的先要,施政不當,就沒法教導百姓,百姓未會學習,就不能驅使他們。 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”全文賞析 古人雖然無法感受到科技時代的力量,但是卻用高超的智慧去警醒世人,做人、做事一定要遵循規矩或法則,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如魚得水。就算是無法在廟堂發揮個人能力,也可以在江湖展現自己的才華。 老話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”,語出《大戴禮記·子張問入官篇》。大意為河水如果太過于清澈,那么就無法看到魚蝦之類的水生物。因為一眼可以望到底的水面,水中的魚根本沒有可棲身之地。 而如果人太嚴厲或不講情面,那么就沒有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了。后來隨著社會發展和思想轉變,這句話多用于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,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與之打交道,這種現象就像水過于清澈,養不住魚兒如出一轍。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: 1、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樂乎”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2、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”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3、“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”的意思出處及全文翻譯 4、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的意思出處及翻譯是什么? 5、“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”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6、“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”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