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千年文化,三千年詩韻。詩詞讓我們感受到了流彩華章之美,比如: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短短幾個字就能將讀者帶入意境,那么,你知道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的意思是什么嗎?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出自哪里?下面為大家整理了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的出處及賞析,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。![]() 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什么意思? 說出的事一定可信,說了就一定守信用,一定辦到 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出自哪里? 此句出自春秋時代孔子弟子《論語·子路》。全文如下:
《論語·子路》
子貢問曰:"何如斯可謂之士矣?"子曰:"行己有恥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"
曰:"敢問其次。"曰:"宗族稱孝焉,鄉黨稱弟焉。" 曰:"敢問其次。"曰:"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!抑亦可以為次矣。" 曰:"今之從政者何如?"子曰:"噫!斗筲之人,何足算也?" 《論語·子路》譯文 子貢問道:"怎樣才可以叫做士?"孔子說:"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,出使外國各方,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,可以叫做士。" 子貢說:"請問次一等的呢?"孔子說:"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,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。" 子貢又問:"請問再次一等的呢?"孔子說:"說到一定做到,做事一定堅持到底,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,那是普通人也應該做到的啊。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。" 子貢說:"現在的執政者,您看怎么樣?"孔子說:"唉!這些器量狹小的人,哪里能數得上呢?" 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全文賞析 很多人都在講"言必信,行必果",講到這個話時都言之鑿鑿。但你讀《論語》會發現孔子對"言必信,行必果"評價很低,他說"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(坑)然小人哉《論語·子路第十三》"這個小人不是指壞人,而是指境界不高的人,境界不高的人才會這樣想問題。 這個地方首先要做個說明:孔子贊成"言而有信","言有信"沒問題,"行有果"也沒問題,有問題的是"言必信,行必果"。他反對的不是"言"也不是"信",不是"行"也不是"果",反對的是這三個字中間的"必"。"必"就是必然,就是極端。萬事萬物一旦推到極端那就一定不對,一定有錯誤了。所以孔子反對的是這個"必",第一,必是極端。第二,必然和自由是一個對立的概念。孔子既然崇尚自由,既然他經過一生磨煉終于領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的,那他就一定反對必然。 《論語》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,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。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,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,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、論理思想、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。與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禮記》、《易經》、《春秋》并稱"四書五經"。通行本《論語》共二十篇。 推薦閱讀: 1、 “紅豆生南國,春來發幾枝”的意思 2、 “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的意思 3、 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。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”的意思 4、“紅豆生南國,春來發幾枝”的意思 5、 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的意思是什么? |